查看原文
其他

无黄山,不水墨

风物菌 地道风物 2019-12-07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
丨中国人美感的源泉


▲ 黄山, 作品59, 中国安徽, 2017


- 风物君语 -


人间仙境

变幻万千




 


黄山所在的地方,

2、3亿年前曾经是片汪洋

一场大规模的地壳运动改变了这里,

黄山的自然史成了一团迷雾,

令科学家们争论不休。


▲  黄山, 作品 51, 中国安徽, 2017


▲  黄山, 作品 4, 中国安徽, 2008


▲  黄山, 作品 12, 中国安徽, 2008


接下来的黄山,

以“奇”闻名天下。

它位于安徽省南部,

是皖南山地的中枢山脉,

也是长江水系和钱塘江水系的分水岭。


黄山一年之中,

有200多天云雾天气,

这些云雾,

也迷住了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。


▲  黄山, 作品 6, 中国安徽, 2008


▲  黄山, 作品 9, 中国安徽, 2008


摄影师迈克尔·肯纳(Michael Kenna),

出生成长于英国,

却迷恋东方风景,

作品中透露出静谧与禅意。

中国的风景,

他格外钟情于黄山。

十年之间,前前后后来了四次。

历史上有很多人慕名而来黄山,

他也想追寻这些诗人和艺术家的足迹,

看看黄山是什么样子的。


▲  黄山, 作品 2, 中国安徽, 2008


▲  黄山, 作品 50, 中国安徽, 2017


无数诗人为黄山写过诗句,

诗篇多达2万余,

最脍炙人口的是那句

“五岳归来不看山,黄山归来不看岳”

足以说明黄山的独特性。


奇松、怪石、云海的视觉组合,

被称为“上帝的盆景”


▲  黄山, 作品 19, 中国安徽, 2009


▲  黄山, 作品 48, 中国安徽, 2010


孔子说“ 仁者爱山,智者乐水 ” ,

山水画,

是中国人独有的,

与天地往来的方式


其中明末清初“新安画派”的大师们,

便借黄山的奇松怪石来表现自我,

在黄山禅宗般的灵境中感受忘我,

又以黄山的气韵,

表现音乐般的节奏与纯粹意义的美,

并对接下来的“黄山画派”

以及后人产生影响。


“黄山画派”为我们揭示了古代文人画家

内心对黄山的理解和情感

他们根据黄山的外形和内容,

提炼出独有的山水画类型。


这个时代的迈克尔·肯纳则用相机,

展示了西方人对于中国美感的认知和参悟。


很多人看了他拍的黄山,

会说“这就是中国”。


▲  黄山, 作品 13, 中国安徽, 2008


▲  黄山, 作品 34, 中国安徽, 2010


▲  黄山, 作品 47, 中国安徽, 2010


▲  黄山, 作品 37, 中国安徽, 2010


迈克尔·肯纳曾在黄山上困惑,

云雾缭绕让他看不清眼前的路


水墨氤氲的黄山,

每一个时刻,

都在变化,

每一个瞬间都可能是“决定性瞬间”。


他在山上等待天色变化,

也因为自己的失误错过拍摄时机,

在黄山上拍照的过程仿若一场修行,

而其中的领悟自然地渗透到画面中去。


▲  黄山, 作品 32, 中国安徽, 2009


▲  黄山, 作品 3, 中国安徽, 2008


黄山的名字在中国家喻户晓,

在海外也颇有声誉。


它是典型的断块山体,

主要为花岗岩,

前山不易风化,

后山易于风化,

逐渐形成

“前山雄伟,后山秀丽”的景观。


▲  黄山, 作品 27, 中国安徽, 2009


▲  黄山, 作品 28, 中国安徽, 2009


▲  黄山, 作品 1, 中国安徽, 2008


▲  黄山, 作品  61, 中国安徽, 2017


迈克尔·肯纳曾3次走到同一条路上,

看上去风景没什么变化,

但再也拍不出来一样的照片,

黄山其实和人一样,

是活的。


游黄山,

是不能走回头路的

因此每一刻的风景都要珍惜,

因为“错过就不再”。


▲  黄山, 作品 22, 中国安徽, 2009


▲  黄山, 作品 30, 中国安徽, 2009


 云海是黄山“五绝之一”,

黄山一年平均只有47个云海日

群峰在云海之中若隐若现,

虚幻的意境中,

尊崇和敬畏之感油然而生。


▲  黄山, 作品 40, 中国安徽, 2010


▲  黄山, 作品 46, 中国安徽, 2010


奇松,

是黄山的五绝之首。


黄山松的生长环境十分严酷,

生长速度异常缓慢,

一棵高不盈丈的黄山松,

往往树龄上百年,

甚至数百年;

根部常常比树干长几倍、几十倍,

由于黄山松的根扎得很深,

能够汲取岩石深处的养分,

黄山松才能坚强地立于岩石之上,

虽历风霜雨雪却依然永葆青春。

引自程亚星 《黄山松—中国名片上的点睛之笔》


▲  黄山, 作品 15, 中国安徽, 2009


▲  黄山, 作品 18, 中国安徽, 2009


▲  黄山, 作品 07, 中国安徽, 2008


迈克尔·肯纳自小就喜欢树,

他的许多作品都有树的身影,

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。

他曾经做过一个梦,

梦见自己是一棵高大的栗子树,

梦见自己在成长时,

经历了无数个世纪。


▲  黄山, 作品 33, 中国安徽, 2009


▲  黄山, 作品 14, 中国安徽, 2009


▲  黄山, 作品 26, 中国安徽, 2009


▲  黄山, 作品 52, 中国安徽, 2017


迈克尔·肯纳第一次来中国是上世纪90年代,

第一站是中国香港,

接下来他走访了多个城市,

如上海、北京、云南、桂林、

安徽、江苏、黑龙江等地,

对于迈克尔·肯纳来说,

这远远不够,

“中国如此美丽,

如此幅员辽阔,

需要用一生去拍摄、探索。”


▲  支云塔, 南通,中国江苏,2015


▲  棠樾牌坊, 作品 1, 歙县,中国安徽,2008


他未到访亚洲之前,

便喜欢静谧的清晨,

柔和的曦光。

他并不喜欢阳光下的细节,

而是钟情于水雾中景物的效果。

他不喜欢在拍摄前做详尽的构思和计划,

而着重于拍摄的当下,

对美的感受以及拍摄对象的情感共鸣。


他说,

“我觉得我的作品类似于视觉上的俳句,

而非情节翔实的小说,

这样的情感和工作方式与我的东方情结契合。”


▲  竹子和树,菁口村,中国云南 ,2013


▲  漓江,study 7,中国桂林,2006


▲  月出,爨底下村,中国北京,2016


▲  35棵树,五常,中国黑龙江,2011


看了迈克尔·肯纳的作品和他的经历,

你会觉得世界奇妙。

一个人生在遥远的西方,

走过许多国家,

却有着东方文化情结,

国画和书法也都有所涉猎,

自然和摄影将他们连接在一起。


迈克尔·肯纳(Micheal Kenna)英国著名风光摄影师,1953年出生于英格兰北部的小郡兰开夏。其作品无数次在世界范围内展出,照片被全球40多个知名的美术馆收藏。


-END- 



文、编辑丨袁千禧

图、封图丨迈克尔·肯纳

设计丨Q年


📖参考资料

《中国地理百科 徽州地》

《中国国家地理》2010年第4期、2004年第3期

《摄影之友》2018年第5期、2016年第10期


特 别 感 谢


泰吉轩画廊

为本文提供图片以及信息支持。


点击下方图片,和千禧一起赏佳作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Modified on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